10月份昼夜温差逐渐增大,进入“寒露”后,气温骤降。
水产养殖进入后期生长管理阶段,池塘载鱼量也达到高峰,残饵及代谢物沉积较多,易导致水质恶化,诱发各种疾病。应注意勤巡塘,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拉网、分拣、运输环节规范操作,避免鱼体受机械性损伤引起继发感染。
一、病情预测
1、鱼类三代虫、指环虫、锚头鳋等引起的寄生虫病:重点关注各测报区域内的高密度养殖区。
2、草鱼细菌性肠炎病、肝胆综合症:重点关注各测报区域内的精养池塘。
3、鲫鱼造血器官坏死病、黏孢子虫病:重点关注盐城等鲫鱼主养区。
4、鲈鱼烂鳃病、诺卡氏菌病:重点关注南京、苏州等地。
5、河蟹纤毛虫病、烂鳃病、肠炎病、水瘪子病、弧菌病等:重点关注苏州、泰州、盐城、宿迁等河蟹养殖地区。
6、虾类烂鳃病、肠炎病、弧菌病、对虾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等:重点关注南通、盐城等虾类高密度养殖区。
二、防治措施
1、鱼类的锚头鳋病:保持池塘水质良好、溶氧的充足,适当使用微生物制剂、水质改良剂等调节水质。保持水体的肥度,水较肥情况下池塘中的浮游生物多,可以吃掉锚头鳋幼体。对于锚头鳋病一定不要等到疾病爆发之后才去杀虫,应做好科学的管理措施,使用安全的杀虫药物进行防控。
2、鱼类肝胆综合症:投喂质量可靠、稳定的饲料,随着气温下降加快,投喂量要逐渐下降。避免长期或过量使用敌百虫类杀虫药物,尽量选择温和的外用消毒药物。可定期用维生素拌饵投喂,使用中草药,缓解有毒有害物质对肝胆的损伤。
3、草鱼细菌性肠炎病:选择优质饲料,不使用腐败、霉变的饲料;严格控制投喂量,保证鱼类吃到八成饱;采取外用、内服相结合的方法预防,杀灭水体中病原体,提高鱼体抗病力;外用氯制剂、碘制剂等,由于发病时鱼体质弱,建议选择刺激性小的消毒药物,同时内服中草药制剂进行治疗,如三黄粉等,添加维生素拌饵内服。
4、对虾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加强底质和水质的调节,定期拌喂免疫增强剂提高对虾免疫力,增强抗病力。适时进行水体消毒,一般使用聚维酮碘进行全池泼洒,杀灭水中或虾体的病原菌,抑制细菌滋生。怀疑虾类病毒病发生的情况下,保持养殖水体的高溶氧、低氨氮和低亚硝氮状态,维持养殖水体的温度、pH和盐度等水质指标稳定,可减缓发病速度。发现养殖对虾有患病迹象,及时送有资质实验室检测确诊。确诊患病的亲体、苗种禁止用于生产、流通和交易。应及时捞出病死虾并用深埋法或化尸法进行无害化处理。
5、河蟹纤毛虫病:适量换水、投饵,保持水质、底质清洁,可预防纤毛虫病的发生。若蟹体上寄生虫数量较多时,用浓度10-15克/米3茶籽饼全池泼洒。
6、其他注意事项:
(1)根据天气、养殖动物的具体活动等情况适时开启增氧机,促进表层水和底层水的循环,使水体溶氧均匀合理,可有效预防浮头。
(2)河蟹等易逃养殖品种,注意查看防逃设置和池埂有无漏洞,同时要及时轮捕上市。高密度暂养池需做好疾病防控,防止因操作不当造成机械损伤导致病害发生。
(3)准备上市的
水产品要加强休药期管理,以保证上市
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准备越冬的养殖水生动物要加强越冬前的育肥饲养管理,提高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