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动大宗淡水鱼新品种在我省的推广应用,提升全省
水产养殖良种覆盖率和优化养殖品种结构,2022年以来,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石家庄综合试验站根据我省渔业环境和生产条件,因地制宜,积极引进、试养大宗淡水鱼新品种并取得初步成功,对进一步优化我省淡水养殖品种结构,提高养殖效益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2022年,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石家庄综合试验站积极对接国内相关专家团队,引进大宗淡水鱼新品种 “建鲤2号”“合方鲫1号”“合方鲫2号”“抗病草鱼”,分别在唐山、石家庄、衡水等地试养。其中,由中国
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制的、经国家
水产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新品种“建鲤2号”,具有生长速度快、体型长等优点。2022年引进1000万水花在唐山市曹妃甸区养殖场试养,当年水花平均体重544克/尾,平均体全长30.55厘米,亩产量达到2448公斤。由湖南师范大学刘少军院士团队研制的合方鲫,是国家
水产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新品种,其体形、体色都和野生鲫鱼非常接近,具有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肉质甜美,蛋白质、呈味氨基酸含量高等优点,经在石家庄市鹿泉区和唐山市玉田县进行苗种培育试养,苗种运输成活率达到100%,苗种培育成活率达70%。由湖南师范大学刘少军院士团队研制的“抗病草鱼”,具有生长速度快、肉质好、抗病能力强、容易养殖等优点。经过在石家庄市鹿泉区、衡水市故城县试养,此品种体型、鳞片、鳍条等非常整齐,体表光滑,色泽鲜艳,外观美感好。整个养殖期,没有投喂任何抗生素类药物,在高温季节投饲不受影响,试验鱼体格健壮,活力健康指数高。
为保证试验示范的效果和准确收集相关情况,今年,石家庄综合试验站还将定期就引进苗种的成活率、抗病情况、生长速度和池塘产量等生产性能指标开展抽样测产工作,为后期大面积推广和规模化养殖打下坚实基础。